發(fā)布時間:2018-03-15 來源:liiiin.cn作者:未知閱讀:0
互聯網教育的發(fā)展前景無可限量,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(zhàn)。
1、從教到學。我們是教學教學,以教帶學,教學內容是主體,但是現在進入了一個學習的時代,是以學習為主體,是以學者學習人員為主體的時代,在這樣情況下教與學的關系怎么理解,教學者、教育的發(fā)起者、組織者,在新的背景下充當怎樣的角色,需要扮演什么角色、發(fā)揮什么功能,這不是在傳統(tǒng)教育中能夠簡單移植過來的。
2、個性化。之前我們進入一個班級社會時代,它迅速普及了知識,但是最大的代價就是遏制了個性。我們要探討的是在班級制的形態(tài)下,如何讓學生因材施教,這在傳統(tǒng)的教育中是沒有辦法做到的,一個人面對三五十人很難做到因材施教,但是互聯網教育則有可能。
3、師生互動。這里所說的互動,是在一個深層次意義上講的,不是單方面接收的過程。在我們傳統(tǒng)教學方式當中,師生有時候會有很活躍、很豐富的對答關系,但是那不是在互聯網時代的師生互動。這個師生互動是指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正面的擁有者,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行為發(fā)起者,而學生在很多方面是知識的擁有者以及教育的發(fā)起者,這種情況下師生關系隨時都有可能發(fā)生變化。
4、創(chuàng)新。總體來說我們是一個接收的過程,但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一個接收的過程,更重要的是創(chuàng)新。創(chuàng)新在哪里,創(chuàng)新在教育之外。創(chuàng)新的時候,教育能不能夠把人才的創(chuàng)新,把人的創(chuàng)造性的培養(yǎng)變成一種功能?這完全是可能的,但是如何體現,也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
5、制度。我們舊有的課程制度、教學制度、學位制度、考試制度、收費制度,都不能完全照搬到互聯網教育上。這也是不可避免要面對的挑戰(zhàn)。
6、教學的形式。我們如何在千變萬化的知識的傳輸面前,能夠轉變它的教學方式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,不同時間、不同地點,不同的人可以學習不同的內容的情況下,怎么組織一種現代的、豐富的方式。在這種大環(huán)境下,教師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,這些都是互聯網教育和從業(yè)者們面臨的挑戰(zhàn)。
7、效能評價。在新的教育背景下,怎么評價教學效能,讓我們所想達到的目標衡量是不是達到。當然管理需要變革,如果用傳統(tǒng)的招生方法、考試方法的傳統(tǒng)管理方式的話,當然不能適應。另外我們人的行為的管理也會發(fā)生很大變化,人的思想感情,人的誠信關系,在一個虛擬世界里面如何進行管理,這當然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
那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(zhàn)?
1、內容的創(chuàng)新。
首先最簡單的是網絡內容的利用,我們還實現了內容的空間轉移,這個典型的形式就是在線教育,在線教育是把傳統(tǒng)的教學形態(tài)搬到網上去,我們簡單說叫大頭課堂。接下來有了微型課程,我們把一門一門的課程按照知識點,按照學生的知識進步進行組合,變得更加有效率,我們可以自由提取。接下來是教學內容主題化、個性化的體現,我們需要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信息的時候,可以按照信息進行自由組合,這是互聯網教育發(fā)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涉及到方式,內容的變化對方式的變化提供了可能。
2、方式的創(chuàng)新。
第一階段是遠程教育,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這時候功能還沒有發(fā)生變化。到了第二階段的時候,功能發(fā)生變化了,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轉課堂,所謂的翻轉課堂就是把教室的內容放到課外去,而一些課外的內容則放到課內來。第三個階段就是MOOC,MOOC是一個新興的東西,但是它有沒有那么神奇呢?還要再觀察。?斯坦福大學,那是MOOC的兩個發(fā)源地之一。他們的教授表示,現在MOOC的人數已經以每年3%的速度在下降。第四個階段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,這需要新的結構的關聯。
3、功能的創(chuàng)新。
首先是從分化到綜合。知識的分化是人類發(fā)展的過程,分化的知識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學到,但是知識的綜合網絡不能教給你,怎么能把不同的知識進行綜合性的運用,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,這是我們教育真正發(fā)揮作用的地方。其次是從主動到被動。學生從一個被動學習的人變成一個主動的發(fā)起者和參與者,變成一個主動的見證者,這就是從統(tǒng)一到選擇。制訂統(tǒng)一的教育目標、統(tǒng)一的教育內容,在互聯網時代下變得越來越困難。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方式,接著就是標準到創(chuàng)新的過程,最后當然就是教師,教師如何從一個演員到導演,教師不是在進行精彩的表演,學生不再是聽眾,學生要成為一個演員,這對就教師的功能進行了挑戰(zhàn)。
本文來源于網絡,如有版權問題,請聯系。